新冠疫情的暴发使得各行各业都陷入困境,但互联网医疗却迅速迎来了“春天”。
疫情期间,大量公立医院、民营医院等实体医疗机构主要用于救治新冠肺炎患者,而互联网医疗提供的线上服务一定意义上弥补了实体医疗资源缺位,避免患者交叉感染,缓解了实体医疗的压力。与此同时,几大主要互联网医疗服务平台也迎来了用户规模和日均使用时长的历史新高。
不止互联网医疗公司在此次中得到了发展,一批实体医疗机构也开始申请互联网医疗执业许可牌照,探索线上医疗服务。
以上海市为例,4月13日上海市卫健委披露消息,上海市已有13家医院获得互联网医院牌照,上海首家儿童互联网医院、上海第一家互联网中医医院等相继上线,开始在线接诊。
互联网医疗在此次疫情中的表现直接推动了一系列政策的出台。支付政策上的鼓励,来自于2月28日国家医保局联合国家卫健委发布《关于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开展“互联网”+医保服务的指导意见》,明确各地可将符合条件的“互联网+”医疗服务费用纳入医保支付范围。
根据医疗咨询机构LatitudeHealth的文章分析,通过线上的形式卖药是互联网医疗存在的本质,因此,医保支付的线上化仍然是各方关注的焦点。
而各方关注的另一个重点则是互联网医疗如何将首诊纳入服务范围。
根据2018年国家卫健委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发布的《互联网医院管理办法(试行)》、《互联网诊疗管理办法(试行)》、《远程医疗服务管理规范(试行)》等3份文件,互联网医疗的诊疗活动被明确划分在:为患者提供部分常见病、慢性病复诊和家庭医生的签约服务。
也就是说,想通过网上看病,又能被医保报销,只有复诊可以,首诊则不行。
事情在4月14日迎来了转机。当天,国家发展改革等部委印发了《关于推进“上云用数赋智”行动 培育新经济发展实施方案》,方案中明确“以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为载体,在卫生健康领域探索推进互联网医疗医保首诊制和预约分诊制。”这意味着互联网首诊将被纳入到互联网医疗、医保范围内。
但易观医疗行业分析师陈乔姗对界面新闻表示,此次对于互联网医疗首诊应该不会大面积放开,“应该会在医院主导的互联网医院开放,对于病种和开放的科室应该也有一定的限制。”
她预测,部分科室如骨科、皮肤科、中医科、妇科、男科等科室或能最初放开。因为开放首诊必然连接开处方、售药等行为,这些科室的诊疗和常用药品风险都较小。
“以往比如患者咳嗽,线上问诊后,医生开了OTC(非处方药),这种行为算不算首诊呢?”
陈乔姗认为,互联网首诊落实背后要看医生开具的处方是OTC药物,还是处方药,“这可能是衡量首诊的一个关键,它有没有释放了一些权限或者药品。”
毫无疑问此次疫情直接加快了实体医疗机构信息化的步伐,国内多个地区也相应发布了互联网医院申办、监管、报销的详细规定。陈乔姗预测,年内三甲医院中将有一半能够实现互联网医院的基础搭建,但是覆盖后具体的运营工作则还需要一段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