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作家克拉克:技术足够发达之后,将和魔法没差别

2020-06-05 10:22:48

北京时间6月5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著名科幻作家亚瑟·克拉克(Arthur C。 Clarke)曾经指出,技术足够发达之后,将和魔法没什么区别。如果你带着手机和运动鞋穿越回旧石器时代,人们一定会觉得你法力高强。但你与他们之间的对比并不够显著,古人仍会将你视为同类,甚至过不了多久就会开始玩自拍了。但如果某种生命发展得足够先进,在我们眼中会不会便不是魔法、而是干脆变成了某种物理法则呢?

毕竟,如果宇宙中还有其它生命,并且其中有些生命的复杂程度已经远远超过了人类、技术也远比我们先进,我们就应当对一些极端情况加以考虑了。未来主义者和机械“奇点”的信奉者们预言,外星生命和它们的技术也许已经远远超出了我们的“视力范畴”,哪怕身在此山中,也识别不出庐山真面目。这种说法非常大胆,但很好地解释了为何宜居行星数量众多、我们却至今没能在宇宙中观察到先进的智慧生命。这便是所谓的“费米悖论”。

例如,假设机器的处理速度和复杂程度不断呈指数级增长,终有一日可以完成对复杂的现实世界的解码,从最基本的原子和分子、一直到整个行星生物群落。生命也许并不一定要由原子和分子构成,而是可以由任何基本组件构成,只要达到一定的复杂度即可。这样一来,一个文明就可以对自身进行转录,将整个实体转变为全新的形式。也许我们的宇宙也是其它文明将自己的世界转录成新形式的产物之一。

这些设想看上去根本无从检验,因为其假定足够先进的生命不仅无法以真面目被我们认出,还会完全融入我们周边,成为我们眼中“自然界”的一部分。但仔细观察一下,我们还真能挑出几种奇特的宇宙现象,或许能满足该假说的要求。

例如,宇宙中仅有5%的质能由普通物质构成,即构成我们身体的质子、中子和电子。还有27%的物质从未被观察到过,至今仍是个未解之谜。这类黑暗的、具有引力的物质的天文学证据倒是令人信服,但也存在疑点。星系周围似乎隐藏着一圈圈面积庞大的暗物质,它们的质量产生了足够大的引力、可以将星系中的物质维系在一起。甚至在更大的尺度上,由发光气体和恒星构成的网状结构也暗示着这些隐形物质的存在。

宇宙学家通常假定暗物质没有微观结构。他们认为暗物质由亚原子粒子构成,只能通过引力和弱核力与其它物质发生相互作用,从而形成了平平无奇的细丝状构造。有些人支持这一观点,但我们至今还没能得出确定的答案。有些天文学家指出,观测结果与模型之间存在些许不匹配的情况,因此提出暗物质也许比我们认为的更丰富多样。至少一部分暗物质可能由能够通过长程力发生相互作用的粒子构成。暗物质在我们看来也许黯淡无光,但它们其实也有自己的“光芒”,只是我们看不见而已。

在这种情况下,暗物质就拥有了真正复杂度。也许一切拥有先进技术的生命最终都会发展到这一步;或者,也许大多数生命其实一直都是这种状态。要想躲避可怕的超新星爆发和伽马射线暴,最好的方法莫过于改变形态、拥有对电磁辐射的免疫力。只要将你所在的世界全部“上传”、变成暗物质的形式,就可以一劳永逸了。

如果你的文明已经学会了将生命系统转化为不同的基质形式,你只需要打造一套“普通物质—暗物质”的数据转化系统即可,或者说一台暗物质3D打印机。也许天文学模型与实际观测之间的不匹配不仅可以作为“自相互作用”暗物质存在的证据,还能说明暗物质受到了“人”为操控。

让我们在这一基础上更进一步。宇宙中普通物质的部分行为会被我们归结于暗物质,但这些行为也许其实是由其它原因造成的。例如,某种生命形式也许会出于自身的目的、对普通物质进行操纵。考虑到我们至今既没有找到真正的暗物质粒子、又没能提出能够更好地解释星系和星团行为的物理法则,这种解释也许并不算异想天开。

除此之外,宇宙中还有其它离奇古怪、出人意料的现象。例如,宇宙约50亿年前突然开始加速扩张。传统观点认为这是由暗能量导致的。但宇宙学家并不清楚宇宙扩张为何恰恰在这个时间点开始。事实上,真的有一种解释认为,这个时间点的选择与生命有关。暗能量刚开始可能并不太重要,直到时间过去了足够久、地球上出现了生命为止。许多宇宙学家认为,这说明我们所在的宇宙一定是一个巨型多重宇宙的一部分。在这个多重宇宙中,各处的暗能量强度分布不均。我们所在的位置也许正适合我们这样的生命生存。而在其它位置上,暗能量可能更强,导致宇宙扩张得过快,来不及形成宇宙结构和生命形式。

但这种时间上的巧合也许还有另一个原因:暗能量也许与生物活动有关。毕竟,在宇宙开始加速扩张之前,宇宙中的任何早期生命都已经经历了80亿年的进化。也许是它们的某种行为对宇宙产生了影响,也可能是这些经历了充分进化的生命决定亲自对宇宙扩张加以干预。

科学家甚至为这种干预行为找到了动机。生命会吸收低熵能量(如太阳发出的可见光),利用这些能量进行有意义的活动,然后以废热的形式、将高熵能量释放回宇宙中。但如果周围的宇宙变得过热、充满了废弃的热能,一切事物都将僵滞不前。幸好,我们的宇宙在持续扩张、不断冷却。这也许是50亿年前的生命做了一笔长期“投资”。当然,它们最终也许会后悔当初的决定,因为宇宙加速膨胀了数千万亿年之后,物质将被迅速稀释,宇宙中的文明便会失去新鲜的能量来源。此外,加速膨胀的宇宙并不会永远冷却下去,而是会在达到某一温度后再不降。

为解释宇宙的加速膨胀,还有人提出了一套名叫“精华”(quintessence)的机制,与遍布宇宙四处的希格斯场有关。也许50亿年前,有某个智慧文明找到了激活希格斯场的方法。至于怎么激活,我们还不得而知。但这种观点足以启发我们的思考,还与宇宙学家弗里曼·戴森在1979年发表的著名论文《无尽的时间》(Time Without End)中的思考有所呼应。在这篇论文中,戴森设想了未来生命在天体物理尺度上的行为能力。

一旦我们提出,生命也许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宇宙中的众多未解之谜,各种各样的可能性便纷至沓来。虽然暗物质生命听上去非常离奇,但我们也许可以认出它们的真面目,甚至有朝一日能在实验室中捕捉到它们(或是落入它们手中)。我们之所以找不到先进生命,也许只是因为它们已经融入了所谓“自然界”的一部分。一旦意识到这一点,我们便会恍然大悟,仿佛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此外,生命总有逃避麻烦的欲望。只要有得选,生命总是会选择能够减少生存风险的一条路。你不会在最脆弱的树枝上搭巢,也不会贸然复制数亿个单细胞克隆体,除非你已经以某种形式做好了备份。

物种可以通过分散和播种来尽可能减少灭亡的风险。按照这种思路,极度先进的生命会设法解除物理位置的固定性、并将冗余性和灵活性达到最大化。量子世界便可以很好地实现这一点。宇宙中已经充满了电磁能量。在任何时刻,每立方厘米的空白空间中都有400个光子呼啸而过。它们的能量比质子和电子等普通粒子要少,但数量远远多于后者。这些光子都是潜在的数据载体。此外我们还可以想象,这些光子也许已经实现了量子力学纠缠、有助于进行误差控制。

如果将关键数据储存在光子中,生命就拥有了一套分布式备份系统,甚至还能更进一步,通过操纵恒星释放的光子来决定它们与物质的相互作用方式。电磁辐射的先头部队可以穿越宇宙,利用原子和分子中的波干涉现象和激发能量,为星际间、或行星间的相互作用设定好精确的行动链。

生命可以通过这种方式,隐身于普通的物理法则之中。但即使是这些离奇至极的构想,也一直在回避一些令人不安的推断。

在卡尔·萨根(Carl Sagan)1985年出版的科幻小说《超时空接触》(Contact)接近尾声时,主角听从了一名外星人的建议,对超越数展开了研究。在计算到π的1020次方时,她在这个基本数的数字中发现了一条明显的人造讯息。换句话说,宇宙的一部分“纹理”便是智慧生命的产物,甚至可能就是生命本身。

对于一本书来说,这个情节够烧脑的。也许极度先进的生命并不是外星生命,而是就在我们周围,隐藏在我们早已习惯的物理法则中。从最基本的粒子和场的行为、到宇宙中最复杂的现象,它们也许无处不在。

换言之,生命也许并非躲藏在宇宙等式中。它们也许就是等式本身。